<th id="h6av5"><option id="h6av5"></option></th>
    <tr id="h6av5"></tr>

    用于車輛座椅總成的座椅靠背、座椅靠背和肩帶引導件.pdf

    上傳人:磨** 文檔編號:13142201 上傳時間:2023-04-10 格式:PDF 頁數:35 大?。?.30MB
    收藏 版權申訴 舉報 下載
    用于車輛座椅總成的座椅靠背、座椅靠背和肩帶引導件.pdf_第1頁
    第1頁 / 共35頁
    用于車輛座椅總成的座椅靠背、座椅靠背和肩帶引導件.pdf_第2頁
    第2頁 / 共35頁
    用于車輛座椅總成的座椅靠背、座椅靠背和肩帶引導件.pdf_第3頁
    第3頁 / 共35頁
    文檔描述:

    《用于車輛座椅總成的座椅靠背、座椅靠背和肩帶引導件.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用于車輛座椅總成的座椅靠背、座椅靠背和肩帶引導件.pdf(35頁完成版)》請在專利查詢網上搜索。

    1、(1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 (12)實用新型專利 (10)授權公告號 (45)授權公告日 (21)申請號 201920027438.7 (22)申請日 2019.01.08 (30)優先權數據 15/870,167 2018.01.12 US (73)專利權人 福特全球技術公司 地址 美國密歇根州迪爾伯恩市 (72)發明人 馬科斯席爾瓦康拉德 瑞恩韋爾奇 凱文莫祖爾凱維奇 喬納森安德魯莉娜 (74)專利代理機構 北京德恒律治知識產權代理 有限公司 11409 代理人 章社杲李偉 (51)Int.Cl. B60N 2/64(2006.01) B60N 2/90(2018.01) B60。

    2、R 22/26(2006.01) (54)實用新型名稱 用于車輛座椅總成的座椅靠背、 座椅靠背和 肩帶引導件 (57)摘要 一種用于車輛座椅總成的座椅靠背、 座椅靠 背和肩帶引導件; 包括: 頂部; 頭枕, 其在所述頂 部上方延伸; 和第一肩帶引導件, 其鄰近所述頂 部設置、 緊固到所述座椅靠背并且配置為接收并 保持乘員約束總成的第一肩帶。 所述座椅靠背還 包括凸臺接納器, 并且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包括 第一凸臺。 所述第一凸臺設置在所述凸臺接納器 內。 緊固件可設置為穿過所述凸臺接納器并且進 入設置在所述凸臺接納器中的所述第一肩帶引 導件的所述凸臺中, 以將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緊 固到所述座椅靠。

    3、背。 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鄰近所 述頂部設置到所述座椅靠背的中線的第一側。 第 二肩帶引導件可鄰近所述頂部設置到所述中線 的第二側。 權利要求書3頁 說明書12頁 附圖19頁 CN 209921126 U 2020.01.10 CN 209921126 U 1.一種用于車輛座椅總成的座椅靠背, 其特征在于, 包括: 頂部; 頭枕, 所述頭枕在所述頂部上方延伸; 第一凸臺接納器; 第二凸臺接納器; 和 第一肩帶引導件, 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鄰近所述頂部設置、 緊固到所述座椅靠背并被 配置為接收并保持乘員約束總成的第一肩帶; 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包括: 橫向區段, 所述橫向區段包括配置為接觸所述第一肩帶。

    4、的橫向帶接觸表面和接觸所述 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接觸表面, 所述座椅靠背接觸表面設置在所述橫向區段的與所述橫向 帶接觸表面相對的側上; 內部區段, 所述內部區段從所述橫向帶接觸表面向上延伸; 外部區段, 所述外部區段從與所述內部區段相對的所述橫向帶接觸表面向上延伸; 通道, 所述通道配置為保持所述第一肩帶, 所述通道由所述橫向帶接觸表面、 所述內部 區段和所述外部區段形成; 第一凸臺和第二凸臺, 所述第一凸臺和所述第二凸臺從所述座椅靠背接觸表面延伸, 所述第一凸臺設置在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第一凸臺接納器內, 所述第二凸臺設置在所述座 椅靠背的所述第二凸臺接納器內。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

    5、 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 中線; 和 第二肩帶引導件, 所述第二肩帶引導件鄰近所述頂部設置到所述中線的第二側、 緊固 到所述座椅靠背并配置為接收并保持所述乘員約束總成的第二肩帶; 其中, 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鄰近所述頂部設置到所述中線的第一側。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 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 第一緊固件, 所述第一緊固件設置為穿過所述第一凸臺接納器并進入所述第一肩帶引 導件的所述第一凸臺中, 以將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緊固到所述座椅靠背; 和 第二緊固件, 所述第二緊固件設置為穿過所述第二凸臺接納器并進入所述第一肩帶引 導件的所述第二凸臺中, 以將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緊固到所述座椅靠背。 4。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靠背,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的所述內部區段設置成比所述外部區段更靠近所述中線; 并且 所述第二肩帶引導件包括橫向區段、 從所述橫向區段向上延伸的內部區段以及從所述 橫向區段向上延伸的外部區段, 所述內部區段設置成比所述外部區段更靠近所述中線; 其中, 所述第二肩帶引導件的所述橫向區段、 所述內部區段和所述外部區段形成通道, 所述通道配置為保持所述第二肩帶, 其中所述第二肩帶設置在所述橫向區段上方并與之接 觸, 并設置在所述內部區段和所述外部區段之間。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靠背,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肩帶引導件的所述橫向區段包括座椅靠背接觸表面, 并且。

    7、所述第二肩帶引導 件的至少一個凸臺包括從所述座椅靠背接觸表面大致向外延伸的第一凸臺和第二凸臺。 6.如權利要求2、 4、 5中任一項所述的座椅靠背, 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 權利要求書 1/3 頁 2 CN 209921126 U 2 頭枕支撐總成, 所述頭枕支撐總成使所述頭枕在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頂部上方延伸; 其中, 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和所述第二肩帶引導件緊固到所述頭枕支撐總成。 7.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座椅靠背, 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 第一墊片, 所述第一墊片設置在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的所述橫向區段上方, 所述第一 墊片包括設置在所述橫向區段的所述橫向帶接觸表面上方的升高的橫向帶。

    8、接觸表面; 其中, 所述第一墊片的所述升高的橫向帶接觸表面以及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的所述內 部區段和所述外部區段形成通道, 所述通道配置為保持所述第一肩帶, 其中所述第一肩帶 設置在所述第一墊片的所述升高的橫向帶接觸表面上方并與之接觸, 并設置在所述第一肩 帶引導件的所述內部區段和所述外部區段之間。 8.一種肩帶引導件, 用于將乘員約束總成的肩帶保持在座椅靠背的頂部上方, 其特征 在于, 所述肩帶引導件包括: 橫向區段, 所述橫向區段包括: (a)橫向帶接觸表面, 所述橫向帶接觸表面配置為接觸乘員約束總成的肩帶; 和 (b)座椅靠背接觸表面, 所述座椅靠背接觸表面設置在所述橫向區段的與所述橫向帶。

    9、 接觸表面相對的側上, 所述座椅靠背接觸表面配置為當所述肩帶引導件緊固到所述座椅靠 背時接觸所述座椅靠背; 內部區段, 所述內部區段從所述橫向帶接觸表面向上延伸; 外部區段, 所述外部區段從與所述內部區段相對的所述橫向帶接觸表面向上延伸; 所述橫向帶接觸表面、 所述內部區段和所述外部區段形成通道, 所述通道配置為保持 所述肩帶; 和 第一凸臺和第二凸臺, 所述第一凸臺和所述第二凸臺從所述座椅靠背接觸表面延伸, 所述第一凸臺和所述第二凸臺配置為協助在所述座椅靠背上的預定位置處將所述肩帶引 導件緊固到所述座椅靠背。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肩帶引導件, 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 第一緊固件接納器, 所。

    10、述第一緊固件接納器配置為接納緊固件以將所述肩帶引導件緊 固到所述座椅靠背; 和 第二緊固件接納器, 所述第二緊固件接納器配置為接納緊固件以將所述肩帶引導件緊 固到座椅靠背。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肩帶引導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臺包括所述第一緊固件接納器; 并且 其中, 所述第二凸臺包括所述第二緊固件接納器。 11.如權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肩帶引導件, 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 頂部區段, 所述橫向區段與所述頂部區段平行, 所述頂部區段相對于所述橫向區段橫向地移位并 且比所述橫向區段短。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肩帶引導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頂部區段從所述內部區段和所述外部區。

    11、段大致橫向延伸; 其中, 所述頂部區段、 所述橫向區段、 所述內部區段和所述外部區段相結合以連續地界 定所述通道。 13.如權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肩帶引導件, 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 權利要求書 2/3 頁 3 CN 209921126 U 3 所述第一凸臺和所述第二凸臺配置為由所述座椅靠背的第一凸臺接納器和第二凸臺 接納器接納, 并且在所述座椅靠背的正常使用期間被隱藏起來。 14.如權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肩帶引導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區段從所述橫向區段以銳角延伸。 15.一種座椅靠背, 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一凸臺接納器; 和 第一肩帶引導件, 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包括。

    12、第一凸臺和橫向帶接觸表面, 所述第一肩 帶引導件配置為將乘員約束總成的第一肩帶接收并保持在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的所述橫 向帶接觸表面上方; 其中, 在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的第一位置中, 所述第一凸臺設置在所述第一凸臺接納 器內, 并且緊固件設置為穿過所述第一凸臺接納器并進入所述第一凸臺中, 以將所述第一 肩帶引導件緊固到所述座椅靠背; 其中, 在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的第二位置中, 包括第一端部、 第二端部和中心孔的伸長 器設置在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和所述第一凸臺接納器之間, 其中所述伸長器的所述第一端 部圍繞并接納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的所述第一凸臺, 所述第一凸臺接納器接納所述伸長器 的所述第二端部, 。

    13、并且緊固件設置為穿過所述第一凸臺接納器、 穿過所述伸長器的中心孔 并進入所述第一凸臺中以將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緊固到所述座椅靠背; 并且 其中, 在所述第二位置中, 所述橫向帶接觸表面位于比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更高的高度; 第一肩帶引導件包括: 橫向區段, 所述橫向區段包括: (a)橫向帶接觸表面; 和 (b)座椅靠背接觸表面, 所述第一凸臺從所述座椅靠背接觸表面延伸, 當所述第一肩帶 引導件設置在第一位置時, 所述座椅靠背接觸表面接觸所述座椅靠背, 所述座椅靠背接觸 表面設置在所述橫向區段的與所述橫向帶接觸表面的相對的側上; 內部區段, 所述內部區段從所述橫向帶接觸表面向上延伸; 外部區段, 所述。

    14、外部區段從與所述內部區段相對的所述橫向帶接觸表面向上延伸; 所述橫向帶接觸表面、 所述內部區段和所述外部區段形成通道, 所述通道配置為保持 所述肩帶。 權利要求書 3/3 頁 4 CN 209921126 U 4 用于車輛座椅總成的座椅靠背、 座椅靠背和肩帶引導件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總體涉及用于車輛座椅總成的肩帶引導件, 該肩帶引導件對將乘員固 定到座椅總成的乘員約束總成的肩帶進行引導。 背景技術 0002 高性能車輛通常包括乘員約束總成, 用于將乘員固定到車輛內的座椅總成。 乘員 約束總成通常包括一對肩帶, 這對肩帶將定位在乘員的每個肩部上方。 0003 現有技術的這些技術問題通。

    15、過以下實用新型來解決。 實用新型內容 0004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 一種用于車輛座椅總成的座椅靠背包括: 頂部; 頭 枕, 其在所述頂部上方延伸; 和第一肩帶引導件, 其鄰近所述頂部設置、 緊固到所述座椅靠 背并且配置為接收并保持乘員約束總成的第一肩帶。 0005 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實施例可以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任一者或組合: 0006 所述座椅靠背還包括凸臺接納器; 0007 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包括第一凸臺; 0008 所述第一凸臺設置在所述凸臺接納器內; 0009 緊固件, 其設置為穿過所述凸臺接納器并且進入設置在所述凸臺接納器中的所述 第一肩帶引導件的所述凸臺中, 以將所述第一肩。

    16、帶引導件緊固到所述座椅靠背; 0010 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鄰近所述頂部設置到所述座椅靠背的中線的第一側; 0011 第二肩帶引導件, 所述第二肩帶引導件鄰近所述頂部設置到所述中線的第二側、 緊固到所述座椅靠背并配置為接收并保持所述乘員約束總成的第二肩帶; 0012 至少一個凸臺接納器, 其設置在所述中線的第一側上以及所述中線的第二側上; 0013 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包括至少一個凸臺, 并且所述第二肩帶引導件包括至少一個 凸臺; 0014 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的所述至少一個凸臺設置在所述至少一個凸臺接納器內, 所 述至少一個凸臺接納器設置在所述中線的第一側; 0015 所述第二肩帶引導件的所述至少。

    17、一個凸臺設置在所述至少一個凸臺接納器內, 所 述至少一個凸臺接納器設置在所述中線的第二側; 0016 緊固件, 所述緊固件設置為穿過所述至少一個凸臺接納器中的每一個并進入設置 在所述至少一個凸臺接納器中的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的每個凸臺中, 以將所述第一肩帶引 導件緊固到所述座椅靠背; 緊固件, 所述緊固件設置為穿過所述至少一個凸臺接納器中的 每一個并進入設置在所述至少一個凸臺接納器中的所述第二肩帶引導件的每個凸臺中, 以 將所述第二肩帶引導件緊固到所述座椅靠背; 0017 頭枕支撐總成, 所述頭枕支撐總成使所述頭枕在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頂部上方延 伸; 說明書 1/12 頁 5 CN 209921。

    18、126 U 5 0018 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和所述第二肩帶引導件緊固到所述頭枕支撐總成; 0019 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包括橫向區段、 從所述橫向區段向上延伸的內部區段以及從 所述橫向區段向上延伸的外部區段, 所述內部區段設置成比所述外部區段更靠近所述中 線; 0020 所述第二肩帶引導件包括橫向區段、 從所述橫向區段向上延伸的內部區段以及從 所述橫向區段向上延伸的外部區段, 所述內部區段設置成比所述外部區段更靠近所述中 線; 0021 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的所述橫向區段、 所述內部區段和所述外部區段形成通道, 所述通道配置為保持所述第一肩帶, 其中所述第一肩帶設置在所述橫向區段上方并與之接 觸,。

    19、 并設置在所述內部區段和所述外部區段之間; 0022 所述第二肩帶引導件的所述橫向區段、 所述內部區段和所述外部區段形成通道, 所述通道配置為保持所述第二肩帶, 其中所述第二肩帶設置在所述橫向區段上方并與之接 觸, 并設置在所述內部區段和所述外部區段之間; 0023 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的所述橫向區段包括座椅靠背接觸表面, 并且所述第一肩帶 引導件的所述至少一個凸臺包括從所述座椅靠背接觸表面大致向外延伸的第一凸臺和第 二凸臺; 0024 所述第二肩帶引導件的所述橫向區段包括座椅靠背接觸表面, 并且所述第二肩帶 引導件的所述至少一個凸臺包括從所述座椅靠背接觸表面大致向外延伸的第一凸臺和第 二凸臺;。

    20、 0025 第一墊片, 所述第一墊片設置在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的所述橫向區段上方, 所述 第一墊片包括設置在所述橫向區段的所述橫向帶接觸表面上方的升高的橫向帶接觸表面; 以及 0026 所述第一墊片的所述升高的橫向帶接觸表面以及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的所述內 部區段和所述外部區段形成通道, 所述通道配置為保持所述第一肩帶, 其中所述第一肩帶 設置在所述第一墊片的所述升高的橫向帶接觸表面上方并與之接觸, 并設置在所述第一肩 帶引導件的所述內部區段和所述外部區段之間。 0027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方面, 提供了一種用于將乘員約束總成的肩帶保持在座椅 靠背的頂部上方的肩帶引導件, 該肩帶引導件包括: 橫。

    21、向帶接觸表面, 所述橫向帶接觸表面 配置為接觸乘員約束總成的肩帶; 內部區段, 所述內部區段從所述橫向帶接觸表面向上延 伸; 外部區段, 所述外部區段從與所述內部區段相對的所述橫向帶接觸表面向上延伸, 所述 橫向帶接觸表面、 所述內部區段和所述外部區段形成通道, 所述通道配置為保持所述肩帶; 和第一凸臺和第二凸臺, 所述第一凸臺和第二凸臺配置為協助在所述座椅靠背上的預定位 置處將所述肩帶引導件緊固到所述座椅靠背。 0028 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實施例可以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任一者或組合: 0029 第一緊固件接納器, 所述第一緊固件接納器配置為接納緊固件以將所述肩帶引導 件緊固到所述座椅靠背; 。

    22、0030 第二緊固件接納器, 所述第二緊固件接納器配置為接納緊固件以將所述肩帶引導 件緊固到座椅靠背; 0031 所述第一凸臺包括所述第一緊固件接納器; 說明書 2/12 頁 6 CN 209921126 U 6 0032 所述第二凸臺包括所述第二緊固件接納器; 0033 座椅靠背接觸表面, 所述座椅靠背接觸表面配置為在所述肩帶引導件緊固到所述 座椅靠背時接觸所述座椅靠背; 0034 所述第一凸臺和所述第二凸臺設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接觸表面處, 使得所述第一凸 臺和所述第二凸臺配置為由所述座椅靠背的第一凸臺接納器和第二凸臺接納器接納, 并且 在所述座椅靠背的正常使用期間被隱藏起來; 0035 橫向。

    23、區段, 所述橫向區段包括所述橫向帶接觸表面和所述座椅靠背接觸表面; 0036 所述座椅靠背接觸表面和所述橫向帶接觸表面設置在所述橫向區段的相對側上; 0037 頂部區段, 所述頂部區段從所述內部區段和所述外部區段大致橫向延伸; 0038 所述頂部區段、 所述橫向區段、 所述內部區段和所述外部區段相結合以連續地界 定所述通道; 0039 所述外部區段從所述橫向區段以銳角延伸; 0040 第一套管, 其埋入所述第一凸臺中, 所述第一套管配置為接納緊固件以將所述肩 帶引導件緊固到所述座椅靠背; 以及 0041 第二套管, 其埋入所述第二凸臺中, 所述第二套管配置為接納緊固件以將所述肩 帶引導件緊固到。

    24、所述座椅靠背。 0042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三方面, 一種座椅靠背包括: 第一凸臺接納器; 和第一肩帶引 導件, 其包括第一凸臺和橫向帶接觸表面, 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配置為將乘員約束總成的 第一肩帶接收并保持在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的所述橫向帶接觸表面上方; 其中, 在所述肩 帶引導件的第一位置中, 所述第一凸臺設置在所述第一凸臺接納器內, 并且緊固件設置為 穿過所述第一凸臺接納器并進入所述第一凸臺中, 以將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緊固到所述座 椅靠背; 其中, 在所述肩帶引導件的第二位置中, 包括第一端部、 第二端部和中心孔的伸長 器設置在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和所述第一凸臺接納器之間, 其中所述伸長器的。

    25、所述第一端 部圍繞并接納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的所述第一凸臺, 所述第一凸臺接納器接納所述伸長器 的所述第二端部, 并且緊固件設置為穿過所述第一凸臺接納器、 穿過所述伸長器的中心孔 并進入所述第一凸臺中以將所述第一肩帶引導件緊固到所述座椅靠背; 并且其中, 在所述 第二位置中, 所述橫向帶接觸表面位于比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更高的高度。 0043 在研究以下說明書、 權利要求和附圖后, 本領域技術人員將理解并了解本實用新 型的這些和其他方面、 目標和特征。 附圖說明 0044 在附圖中: 0045 圖1是車輛的透視圖, 示出了內部空間和設置在該內部空間中的第一座椅總成, 該 第一座椅總成包括座椅靠背和乘。

    26、員約束總成, 該乘員約束總成具有第一肩帶和第二肩帶, 用于將乘員固定到第一座椅總成; 0046 圖2是圖1的第一座椅總成的座椅靠背的前視圖, 示出了中線、 設置在中線的第一 側的第一肩帶引導件以及設置在中線的第二側的第二肩帶引導件; 0047 圖3是圖2的第一肩帶引導件的前視圖, 示出了橫向區段、 內部區段、 外部區段和頂 部區段, 這些區段形成通道以接納并保持圖1的第一肩帶; 說明書 3/12 頁 7 CN 209921126 U 7 0048 圖4是圖2的第一肩帶引導件的側視圖, 示出了設置在橫向區段上的橫向帶接觸表 面和位于橫向區段的與橫向帶接觸表面相對的側上的座椅靠背接觸表面; 004。

    27、9 圖5是圖2的第一肩帶引導件的透視圖; 0050 圖6是圖2的第一肩帶引導件的側視圖, 示出了從橫向區段的座椅靠背接觸表面向 外延伸的第一凸臺和第二凸臺, 該第一凸臺和第二凸臺配置為由座椅靠背接納; 0051 圖7是圖2的第一肩帶引導件的后視圖, 示出了從橫向區段以銳角延伸的外部區 段、 圍繞第一緊固件接納器的第一凸臺以及圍繞第二緊固件接納器的第二凸臺; 0052 圖8是圖2的區域VIII的放大前視圖, 示出了第一肩帶, 其穿過第一肩帶引導件的 通道設置并接觸橫向區段的橫向帶接觸表面; 0053 圖9是圖2的區域IX的放大前視圖, 示出了第二肩帶, 其穿過第二肩帶引導件的通 道設置并接觸第二。

    28、肩帶引導件的橫向區段的橫向帶接觸表面; 0054 圖10是圖2的座椅靠背的后視圖, 示出了設置在中線的第一側以分別接納第一肩 帶引導件的第一凸臺和第二凸臺的第一凸臺接納器和第二凸臺接納器, 以及設置在中線的 第二側以分別接納第二肩帶引導件的第一凸臺和第二凸臺的第一凸臺接納器和第二凸臺 接納器; 0055 圖11是附接到圖2的座椅靠背的頭枕支撐總成的前視圖, 示出了緊固到頭枕支撐 總成的第一肩帶引導件和第二肩帶引導件; 0056 圖12是圖11的頭枕支撐總成的底視圖, 示出了設置到中線的第一側的第一凸臺接 納器和第二凸臺接納器, 以及設置到中線的第二側的第一凸臺接納器和第二凸臺接納器; 0057。

    29、 圖13是圖11的頭枕支撐總成的頂視圖; 0058 圖14是圖2的座椅靠背的分解前視圖, 示出了緊固件, 其延伸穿過頭枕支撐總成的 第一凸臺接納器并進入設置在第一肩帶引導件的第一凸臺內的第一緊固件接納器中, 以將 第一肩帶引導件緊固到頭枕支撐總成, 從而緊固到座椅靠背; 0059 圖15是圖2的座椅靠背的透視圖, 示出了緊固件, 其將第一肩帶引導件和第二肩帶 引導件緊固到頭枕支撐總成并因此緊固到座椅靠背; 0060 圖16是穿過圖15的線XVI-XVI截取的座椅靠背的橫截面的側視圖, 示出了接納在 設置在頭枕支撐總成的第一側的第二凸臺接納器內的第一肩帶引導件的第二凸臺, 以及延 伸穿過第二凸臺。

    30、接納器并進入設置在第二凸臺內的緊固件接納器的緊固件; 0061 圖17是圖2的座椅靠背的前視圖, 示出了第一墊片, 其附接到第一肩帶引導件, 用 于在與第一肩帶引導件的橫向區段的橫向帶接觸表面相比座椅靠背的頂部更高的上方提 供升高的橫向帶接觸表面, 從而升高第一肩帶以容納更高的乘客; 0062 圖18是圖2的座椅靠背的替代實施例的分解前視圖, 與圖14類似, 但示出了設置在 第一肩帶引導件和座椅靠背之間的伸長器, 其中緊固件延伸穿過頭枕支撐總成的第一凸臺 接納器、 穿過伸長器的中心孔并進入設置在第一肩帶引導件的第一凸臺內的第一緊固件接 納器中, 以將第一肩帶引導件緊固到頭枕支撐總成; 并且 0。

    31、063 圖19是圖18的替代實施例的透視圖, 示出了與無伸長器的情況下圖15所示的位置 相比, 將第一肩帶引導件和第二肩帶引導件設置在第二位置中的伸長器, 以便升高第一肩 帶引導件和第二肩帶引導件的稍后的帶接觸表面, 以容納第一座椅總成的較高的乘員。 說明書 4/12 頁 8 CN 209921126 U 8 具體實施方式 0064 本文中出于描述的目的, 術語 “上方” 、“外側” 、“橫向地” 、“內側” 、“向上” 、“向外” 、 “升高” 、 以及其派生詞應按照圖1中的取向來與本公開關聯。 然而, 應當理解, 本公開可以采 取各種替代取向, 除非明確地做出了相反的規定。 還應理解, 附。

    32、圖中示出的以及在以下說明 書中描述的特定裝置和過程僅僅是所附權利要求中限定的創造性概念的示例性實施例。 因 此, 除非權利要求另有明確說明, 否則與本文中公開的實施例相關的特定尺寸和其他物理 特性不應被視為限制性的。 0065 現在參考圖1, 車輛10包括內部空間12和位于內部空間12中的第一座椅總成14。 車 輛10還可包括第二座椅總成16, 該第二座椅總成設置在第一座椅總成14旁邊, 形成第一排 座椅18。 第一座椅總成14可被指定用于操作車輛10的乘員(未示出)。 第二座椅總成16 可被 指定用于作為車輛10的乘客的另一乘員。 由于第二座椅總成16 可能與第一座椅總成14在 本公開的所有。

    33、相關方面完全相同, 因此將僅具體地進一步討論第一座椅總成14。 第一座椅 總成14包括座椅20 和座椅靠背22。 車輛10可以是任何類型的汽車, 包括高性能汽車(諸如 賽車)。 0066 現在具體地參考圖2, 座椅靠背22的輪廓整體設計為用于支撐乘員的背部。 座椅靠 背22可包括下部區段24和位于下部區段24上方的上部區段26, 該下部區段更靠近座椅20。 下部區段24通常包括承枕28a、 28b, 用于諸如在車輛10高速轉彎時為乘員提供橫向支撐。 上 部區段26的輪廓可設計為用于支撐乘員的上背和肩部。 座椅靠背 22包括頂部30和頭枕32, 該頂部可設置在上部區段26處, 該頭枕在頂部30上。

    34、方延伸。 座椅靠背22可包括將座椅靠背 22分成第一側 36和第二側38的中線34, 該第一側和第二側至少近似地對稱。 第一座椅總成 14的第一側36(如圖1所示)相對于第二側38位于外側, 該第二側相對于第一側36位于內側。 座椅靠背22包括前部40和后部 42(參見圖10), 該前部在使用期間接觸并支撐乘員, 該后部 通常面向與前部40相反的方向。 0067 座椅靠背22還包括第一肩帶引導件44和第二肩帶引導件46。 第一肩帶引導件44接 收并保持乘員約束總成50的第一肩帶48。 第二肩帶引導件46接收并保持乘員約束總成50的 第二肩帶52。 更具體地, 第一肩帶引導件44和第二肩帶引導件。

    35、46分別將第一肩帶48 和第二 肩帶52保持在座椅靠背22的頂部30上方。 第一肩帶48和第一肩帶引導件44位于第二肩帶52 和第二肩帶引導件46的橫向外側。 換句話說, 第一肩帶引導件44設置到中線34的第一側36, 而第二肩帶引導件46(如果存在的話)設置到中線34的第二側38。 乘員約束總成50可以是4 點式(如圖1和圖2所示)、 5點式和6點式變型形式的賽車安全帶, 或者可以是在非比賽消費 者車輛中常見的3點式安全帶系統。 在乘員約束總成50是3點式安全帶系統的情況下, 不存 在第二肩帶52(其位于第一肩帶48的橫向內側), 且因此第二肩帶引導件46(如果存在的話) 不會保持第二肩帶5。

    36、2。 第一肩帶引導件44和第二肩帶引導件46(如果存在的話)可鄰近座椅 靠背22的頂部30設置。 如下面進一步討論的, 第一肩帶引導件44緊固到座椅靠背22, 并且第 二肩帶引導件46(如果使用的話)同樣緊固到座椅靠背22。 由于第二肩帶引導件46可以是鏡 像, 但另外在所有方面與第一肩帶引導件44 完全相同, 因此下文將僅具體地討論第一肩帶 引導件44。 0068 現在參考圖3至圖9, 第一肩帶引導件44包括具有橫向帶接觸表面56的橫向區段 54。 橫向帶接觸表面56接觸并支撐乘員約束總成50的第一肩帶48。 換句話說, 橫向帶接觸表 說明書 5/12 頁 9 CN 209921126 U 。

    37、9 面56是第一肩帶48 擱置在其上的表面, 其中第一肩帶48設置在橫向區段54的橫向帶接觸 表面56上方并與之接觸。 第一肩帶引導件44還包括內部區段58 和外部區段60, 兩者都從橫 向帶接觸表面56向上延伸。 內部區段58 設置在第一肩帶引導件44的與外部區段60相對的 側上。 當第一肩帶引導件44附接到座椅靠背22時, 內部區段58設置成比外部區段60 更靠近 座椅靠背22的中線34。 0069 橫向區段54(更具體地, 其橫向帶接觸表面56)、 內部區段58和外部區段60形成保 持第一肩帶48的通道62。 更具體地, 第一肩帶 48在內部區段58和外部區段60之間擱置在橫 向帶接觸表。

    38、面56上。 內部區段58防止第一肩帶48朝座椅靠背22的中線34橫向向內側移動經 過內部區段58, 并且外部區段60防止第一肩帶48橫向向外側移動經過外部區段60并離開座 椅靠背22。 如在所示實施例中, 第一肩帶引導件44還可包括頂部區段63。 頂部區段63通常在 內部區段58和外部區段60之間橫向延伸并與橫向區段54(更具體地, 其橫向帶接觸表面 56)、 內部區段58和外部區段60配合以連續地界定(通過從上方封閉)通道62。 換句話說, 頂 部區段63防止第一肩帶48上升到內部區段58和外部區段60上方并離開通道62。 0070 第一肩帶引導件44還包括至少一個凸臺64(諸如第一凸臺64。

    39、a和第二凸臺64b)。 第 一凸臺64a和第二凸臺64b可以執行防錯功能, 從而有助于在座椅靠背22上的適當預定位置 處將第一肩帶引導件44緊固到座椅靠背22。 如下面進一步討論的, 座椅靠背22包括第一凸 臺接納器66a(參見圖10)和第二凸臺接納器66b, 該第一凸臺接納器和第二凸臺接納器設置 在座椅靠背22的相對于中線34的第一側36處, 以分別接納第一凸臺64a和第二凸臺64b。 第 一肩帶引導件44還包括座椅靠背接觸表面68, 該座椅靠背接觸表面(如下面進一步討論的) 在第一肩帶引導件44附接到座椅靠背22時接觸座椅靠背22。 第一凸臺64a和第二凸臺64b設 置在座椅靠背接觸表面6。

    40、8處并從其向外延伸。 如在所示實施例中那樣, 座椅靠背接觸表面 68可位于橫向區段54上或其他位置(諸如內部區段58上)。 可替代地, 座椅靠背接觸表面68 可位于橫向區段54和內部區段58兩者上, 其中第一凸臺64a 設置在橫向區段54或內部區段 58中的一個上, 并且第二凸臺64b設置在橫向區段54和內部區段58中的另一個上。 在所示實 施例中, 座椅靠背接觸表面68設置在橫向區段54的與橫向帶接觸表面56相對的側上。 0071 第一肩帶引導件44還包括至少一個緊固件接納器70(諸如第一緊固件接納器70a 和第二緊固件接納器70b)。 如下面進一步討論的, 第一緊固件接納器70a和第二緊固。

    41、件接納 器70b能夠接納延伸穿過座椅靠背22或從座椅靠背延伸的緊固件, 以將第一肩帶引導件44 緊固到座椅靠背22。 第一凸臺64a可包括第一緊固件接納器70a, 并且第二凸臺64b可包括第 二緊固件接納器70b。 例如, 第一緊固件接納器 70a可以是埋入(例如, 模制或熱合)到第一 凸臺64a中的套管, 并且第二緊固件接納器70b同樣可以是埋入第二凸臺64b中的套管。 可替 代地, 第一緊固件接納器70a和第二緊固件接納器70b可以是分別直接模制到第一凸臺64a 和第二凸臺64b中的螺紋接納器。 作為另一替代方案, 第一凸臺64a和第二凸臺64b可包括可 由座椅靠背22接納的卡扣配合元件。。

    42、 第一緊固件接納器70a和第二緊固件接納器70b不需要 分別與第一凸臺64a和第二凸臺64b相關聯, 并且可設置在第一肩帶引導件44內的其他位 置。 0072 如在所示實施例中那樣, 頂部區段63可與橫向區段54大致平行、 橫向地移位并且 比橫向區段短。 這可導致外部區段60從橫向區段54 以銳角72延伸(參見圖7)。 外部區段60 和頂部區段63可形成鈍角 74(參見圖3)。 說明書 6/12 頁 10 CN 209921126 U 10 0073 如上所述, 第二肩帶引導件46是上述第一肩帶引導件44的鏡像, 但在其他方面與 之完全相同。 這樣, 參考圖9, 第二肩帶引導件46 包括具有橫。

    43、向帶接觸表面78的橫向區段 76, 該橫向帶接觸表面接觸并支撐第二肩帶52。 第二肩帶引導件46還包括內部區段80和外 部區段82, 該內部區段和外部區段從橫向區段76向上延伸并形成上方由頂部區段86界定的 通道84, 該通道保持第二肩帶52。 換句話說, 橫向區段76、 內部區段80和外部區段82形成通 道84以保持第二肩帶52, 其中第二肩帶52在內部區段80和外部區段82之間在橫向區段76的 橫向帶接觸表面78上方并與之接觸。 第二肩帶引導件46還包括至少一個凸臺88(諸如第一 凸臺88a和第二凸臺88b(見圖14), 該至少一個凸臺從座椅靠背接觸表面90向外延伸。 第一 緊固件接納器1。

    44、00a設置在第一凸臺88a內, 而第二緊固件接納器100b設置在第二凸臺88b 內。 需注意, 與第一肩帶導向件44的元件名稱相匹配的第二肩帶導向件46的元件名稱相應 地通過引用包括與第一肩帶引導件44的這種元件相關的任何討論。 例如, 第二肩帶引導件 46的內部區段80被公開為比外部區段82更靠近座椅靠背22的中線34, 正如第一肩帶引導件 44一樣。 0074 現在參考圖10至圖13, 座椅靠背22還可包括頭枕支撐總成92。 頭枕支撐總成92使 頭枕32在座椅靠背22的頂部30上方延伸。 頭枕支撐總成92可附接到座椅靠背22的后部42。 如果座椅靠背22被分成上部區段26和下部區段24, 。

    45、則頭枕支撐總成92可附接到上部區段 26。 0075 如上所述, 座椅靠背22包括至少一個凸臺接納器66(諸如第一凸臺接納器66a), 用 于接納第一肩帶引導件44中的凸臺64中的一個(諸如第一凸臺64a)。 座椅靠背22可包括至 少一個凸臺接納器66、 94, 該至少一個凸臺接納器設置在中線34的第一側36以及中線34的 第二側38上, 以分別接納第一肩帶引導件44和第二肩帶引導件46的凸臺64、 88中的一個。 例 如, 在所示實施例中, 座椅靠背22包括第一凸臺接納器66a和第二凸臺接納器66b, 該第一凸 臺接納器和第二凸臺接納器被設置到中線34的第一側36以分別接納第一肩帶引導件 4。

    46、4的 第一凸臺64a和第二凸臺64b。 所示實施例的座椅靠背22還包括第一凸臺接納器94a和第二 凸臺接納器94b, 該第一凸臺接納器和第二凸臺接納器被設置到中線34的第二側38以分別 接納第二肩帶引導件46的第一凸臺88a和第二凸臺88b。 如果使用了頭枕支撐總成 92, 則在 中線34的第一側36處的第一凸臺接納器66a和第二凸臺接納器66b、 以及在中線34的第二側 38處的第一凸臺接納器94a和第二凸臺接納器94b都可設置在頭枕支撐總成92上。 0076 現在參考圖14至圖16, 當裝配時, 第一肩部帶引導件44的第一凸臺64a和第二凸臺 64b在相對于中線34的第一側36處分別設置在。

    47、座椅靠背22的第一凸臺接納器66a和第二凸 臺接納器66b內。 由于第一凸臺64a和第二凸臺64b向外延伸, 因此座椅靠背22的第一凸臺接 納器66a和第二凸臺接納器66b可分別接納第一凸臺64a和第二凸臺64b。 為了通過緊固將第 一肩帶引導件44裝配到座椅靠背22, 緊固件96a被設置為穿過第一凸臺接納器66a并進入第 一凸臺64a(更具體地, 第一凸臺64a內的第一緊固件接納器70a), 而第一凸臺64a 設置在第 一凸臺接納器66a中。 同樣, 緊固件96b被設置為穿過第二凸臺接納器66b并進入第二凸臺 64b(更具體地, 第二凸臺64b內的第二緊固件接納器70b), 而第二凸臺64b。

    48、設置在第二凸臺 接納器66b 中。 0077 如果使用了第二肩帶引導件46, 則在裝配時, 第二肩帶引導件 46的第一凸臺88a 和第二凸臺88b在相對于中線34的第二側38處分別設置在座椅靠背22的第一凸臺接納器 說明書 7/12 頁 11 CN 209921126 U 11 94a和第二凸臺接納器94b 內。 為了通過緊固將第二肩帶引導件46裝配到座椅靠背22, 緊固 件 98a被設置為穿過第一凸臺接納器94a并進入第一凸臺88a(更具體地, 第一凸臺88a內的 第一緊固件接納器100a), 而第一凸臺88a設置在第一凸臺接納器94a中。 同樣, 緊固件98b被 設置為穿過第二凸臺接納器9。

    49、4b并進入第二凸臺88b(更具體地, 第二凸臺88b內的第二緊固 件接納器100b), 而第二凸臺88b設置在第二凸臺接納器94b中。 0078 緊固件96a、 96b、 98a、 98b可以是帶螺紋的螺栓, 并且第一緊固件接納器70a、 第二 緊固件接納器70b、 第一緊固件接納器100a和第二緊固件接納器100b可以是套管, 所述套管 具有螺紋以匹配緊固件96a、 96b、 98a、 98b上的螺紋。 由于使用了緊固件96a、 96b、 98a、 98b, 因此第一肩帶引導件44和第二肩帶引導件46可從座椅靠背22 移除(即, 可以松開)。 由于第 一肩帶引導件44和第二肩帶引導件46 因。

    50、此未集成到座椅靠背22中(如同典型的肩帶穿通 件那樣), 因此第一肩帶引導件44和第二肩帶引導件46可以容易地移除, 以便根據乘客的需 要進行更換和定制。 0079 如果使用了頭枕支撐總成92并且第一凸臺接納器66a、 第二凸臺接納器66b、 第一 凸臺接納器94a和第二凸臺接納器94b設置在頭枕支撐總成92內, 則第一肩帶引導件44和第 二肩帶引導件46緊固到頭枕支撐總成92。 在任何情況下, 由于座椅靠背接觸表面68在第一 肩帶引導件44附接到座椅靠背22時接觸該座椅靠背, 并且第一凸臺接納器66a和第二凸臺 接納器66b分別接納第一凸臺64a和第二凸臺64b, 因此在座椅靠背22的正常使。

    展開閱讀全文
    內容關鍵字: 用于 車輛 座椅 總成 靠背 肩帶 引導
    關于本文
    本文標題:用于車輛座椅總成的座椅靠背、座椅靠背和肩帶引導件.pdf
    鏈接地址:http://www.foufun.com/pdf/13142201.html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站客服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網站版權所有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ICP備2021068784號-1 
     


    收起
    展開
    av自拍

    <th id="h6av5"><option id="h6av5"></option></th>
    <tr id="h6av5"></tr>